萨拉乌苏河·捧着读你(十三)
导语:
在鄂尔多斯草原南端,有一条蜿蜒的河流,它源于陕西西北定边县境内,流经内蒙古鄂托克前旗、乌审旗,然后从巴图湾村东折流入陕北境内,与响水河汇合后向东南方向流入黄河的支流无定河。在地层松散的毛乌素沙漠上,冲刷出一条宽阔幽深的“U”字形河谷。这条河流就被称为萨拉乌苏河。
萨拉乌苏,蒙语的意思是黄色的水。就是在这条河流一带,曾经是古老而灿烂的鄂尔多斯文明的发祥地。
萨拉乌苏动物群化石至少有45种以上,这里是名副其实的“化石之乡”。这些萨拉乌苏文化遗物和共存的动物群表明,萨拉乌苏河一带,曾经有很多的淡水湖,那里水草和森林茂盛,成群的动物活跃其间。生活在河湖两岸的“河套人”就是在这样水草丰茂的地方创造了自己的文明。为人类的历史的发展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。
本土学者杨道尔吉长期致力于北方草原文化的研究及创作,他将通过系列文章来为我们释读关于萨拉乌苏河的科学研究史。
萨拉乌苏河,捧着读你(十三)
作者/杨道尔吉
1923年4月至5月,德日进在前往中国的路上。“山脉号”邮船要穿过苏伊士运河,渡过浩瀚的印度洋,再穿过马六甲海峡。5月17日到达上海。
上海董家渡,位于上海老城厢与黄浦江南外滩之间,是上海开埠以来最早形成的城区之一。
在董家渡,有天主教修女“安贫小姐妹”的养老院。这个养老院后院的墓园里,长眠着德日进亲爱的姐姐伏朗思娃斯。伏朗思娃斯仅比德日进大两岁,俩人从小志趣相投,感情深笃,都有浓郁的宗教献身热情。正是在德日进的鼓励下,伏朗思娃斯加入了旨在抚恤孤寡无助老人的修女组织“安贫小姐妹”,并于1909年远赴上海,1911年染上天花,不幸去世。
德日进怀着一种神圣的情感,在姐姐墓前致礼、献花。之后离沪,于5月23日抵达天津,与桑志华会面。
到达天津后,德日进写信给堂姐玛格丽特:“一路上我看到了那么多不同的种族和文化。在这些多样性表象之下,我们应该看到‘整体化’的可能性,不然的话,我们将会失去把这些群体联合到一起的信心,将会失去行动的动力。”
1923年,是德日进心灵进化中具有关键性转折标志的一年,也开启了其科学生命中最长也是最富成果的一个阶段。
萨拉乌苏河幽静而深邃。无论是德日进的“心灵进化”,还是他的“科学生命”,都将在这条河,这条深嵌在地下的河谷里推动升起。
而德日进与中国的结缘,也从1923年开始。从1923年5月德日进首次踏上中国国土,到1946年4月最后一次离开中国为止,在将近24年的时间段内,德日进共有10次来到中国,每一次来华工作的时间或长或短,最长一次80个月,最短一次约3个月。总时间约为193个月,即大约17年。
到达天津后,德日进很快进入工作状态,他认真地观察、整理桑志华所积累的哺乳动物化石。6月初还应邀到北京参加了中国地质学会的第一次会议,做了关于桑志华在庆阳和鄂尔多斯南部(即萨拉乌苏河谷)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的报告。会议期间,德日进又见到了翁文灏。
1923年6月11日,德日进和桑志华率考察队从天津启程,先到北京,然后乘坐通车不久的京包铁路(1923年1月通车)到达包头。从包头乘坐逆水船到达当时属于阿拉善的三盛公(今属巴彦淖尔市),在当地天主教神甫的帮助下,在三盛公黄河对岸找到了化石地点。他们化了5天时间采集到一批化石。
离开三盛公,继续逆河南行,到达银川,开始行走陆地。于7月22日到达宁夏灵武水洞沟——桑志华曾于1922年来过这里。在水洞沟,他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富含石器的遗址。
但是,他们的主要目标是萨拉乌苏。他们要先去萨拉乌苏河考察。因此,当他们于9月18日前后结束了萨拉乌苏河的考察工作后,才又返回水洞沟进行发掘考察。
7月31日,他们看到了萨拉乌苏河。
〖待续〗
鄂尔多斯市新媒体中心
鄂尔多斯发布
出品
转载请注明来源 违者必究